中医针刺技术证书有用吗


  有的。中医针刺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临床应用时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部位及时间等条件有宜有忌。总的原则:要适应患者的具体情况,使能增强疗效,并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中医针刺技术证书有用吗

  一,体质的宜忌

  人的体质有肥瘦、强弱、老幼之不同,气质类型亦各有异。为此,刺灸时必须予以分别对待。《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者然……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以上说明对肥瘦、强弱、老幼的刺法各有宜忌。也就是说,对强壮者,可使较强的刺法,可多针,留针时间较长;对瘦弱者,则用较轻的刺法,宜少针,留针时间较短;对小儿,则用多针浅刺、疾出法。

中医针刺技术证书有用吗

  二,病情的宜忌

  患者的病情有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所以针刺之时,应当细辨,才能给予适当的治疗。《灵枢·终始》篇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就是根据病情虚实以分深浅、补泻的例证。一般表证者,宜浅刺,表寒可用温针,表热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可行补法,里热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宜少针,虚热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宜浅刺,里实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出血。此外,《灵枢·五禁》篇又提出“五夺”,即形肉已夺;大夺血之后;大汗出之后;大泻之后;新产及大血之后五种正气大损的患者,切不可再行泻法。还提出了脉症不符的“五逆”不可针。

中医针刺技术证书有用吗

  三,部位的宜忌

  刺灸都是在腧穴上施术,而腧穴遍布人体各处。为避免意外,必须熟悉腧穴的所在部位。《素问·刺禁论》说:“藏有要害,不可不察。”又说:“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刺中心,一日死”、“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等。说明凡内脏各有一定的要害之处,不可不深刻了解,刺之应十分谨慎,切不可用长针深刺或妄施提插。若误刺。轻可致喑、盲、聋、肿等落下伤残,重则死亡。此外,重要血管的所在,尤其是动脉处,也要慎刺。小儿囟门不可刺。孕妇腰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应禁止针刺。

  四,时间的宜忌

  时间包括留针时间和施术时间。留针的时间暂已如上述,如表热宜疾出针,表寒宜留针等。《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宜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与天时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针刺治疗宜“候时而刺”。

  五,临时情况的宜忌

  《灵枢·终始》说:“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等十二禁。指出留时性的劳累、饥、饱、情绪激动等,气血不定的情况,在刺灸的前后都是必须避免的。

  特别是初诊的患者,或由于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需要做耐心的解释,以消除顾虑,初次下针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医者在施术时更应思想集中,谨慎细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一旦出现不适征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网上报名
  • 姓名:
  • 电话:
  • 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