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医术渊源及综述参考范文大全


  医术渊源模板(外治毫针类技术)

中医专长医术渊源及综述参考范文大全

  本人接触针灸技术主要源于XXX老师的经筋针灸应用。本医术的主要理论依据则如《灵枢∙经筋》篇中所述“...之筋,起于...结于...具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治疗上依据经筋循行路径,按“远道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将传统针灸取穴和“以痛为输”取穴相结合,用毫针平刺法作用于皮下浅层筋膜,对皮下浅层筋膜进行刺激或放松,促进相关经筋、筋膜的自我修复,实现对伤筋病的诊治。本人以跟师学习为主、自学为辅的方式学习中医。跟师学习方面,主要跟随XXX老师(毕业于XXX,师承名中医XXX、XXX先生,XXX创始人)学习经筋针灸技术,并跟诊临床实践。同期还跟随XXX老师(XX医院名老中医XXX先生)学习《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典籍,深入的学习了《灵枢﹒经筋》中经筋循行路径、主要病症、治法治则等内容。自学方面,系统的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针灸疗法》、《中医伤筋病》等中医专业教材,以及当代知名中医的著作如:刘力红《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刘农虞《筋针疗法》等。

中医专长医术渊源及综述参考范文大全

  综述模板(毫针外治技术)

中医专长医术渊源及综述参考范文大全

  综述的写作要求如下:

  一.总体要求:每个专长写一份综述,用A4纸打印,最后要有本人签名。

  二、基本框架

  1.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疾病名称:

  代 码:

  中医药技术名称:(分内服方药、外治技术、内外兼有三类。内服方药要列举具体方剂名称和药物组成,外治技术要具体到某一类某一种外治技术)

  2.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3.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4.医术安全性

  5.医术有效性

  6.医术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擅长使用毫针技术诊治伤筋病(写作时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发挥并扩展)

  (1)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伤筋病是指因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筋位、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的改变和损伤。本人在治疗中,以传统针灸取穴为基础,依据经筋循行路径,按“远道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结合“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定位取穴,并按“热则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辨证论治。根据疼痛部位选取局部阿是穴,配合循经远端取穴,用毫针平刺法对皮下浅层筋膜进行刺激或放松,促进经筋、筋膜自我修复,实现对伤筋病的诊治。

  (2)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适用于急性非器质性挫伤、扭伤及慢性过力积劳而致的伤筋病,如肩颈、腰部、扭伤、挫伤等。

  (3)医术安全性

  该医术主要采用皮下浅层筋膜平刺,针刺深度浅,不涉及深层脏器、肌肉等组织器官,操作安全性高。

  (4)医术有效性

  急性伤筋病,首次诊治缓解60-80%,经过1-3次可痊愈;慢性伤筋病,首次诊治缓解30-40%,坚持诊治四到五次可痊愈。

  (5)医术潜在的风险性及防范措施

  ①与如骨折、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疾病鉴别,要求患者提供患部相关检查结果,以防误诊;②不宜用针的情况:禁忌人群不适宜针刺避开用针危险区,如颈部、等需谨慎;③对于可能出现的晕针,滞针,等情况应予以对症处理。

  推荐医师评语模板:

  1.XXX同志在我科工作学习期间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擅长使用毫针技术诊治伤筋病,在治疗中选穴熟练,工作热情,操作运用得当,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灵活运用到实践的水平。特此推荐。

  2.我叫XXX,在XX医院执业,专业是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现在作为XXX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推荐医师,我熟悉了解XXX的诊疗水平,他擅长使用毫针技术病。我认可XXX在使用毫针中医医疗技术诊治伤筋病方面的治疗效果,推荐其参加专长考核,以上所述,均为事实。

  回顾性中医医术实践病例资料模板

  姓名:王XX 性别:男

  年龄:50岁 电话:XXXX

  地址:XXXX

  初诊日期:2019年4月7日

  主诉:左侧腰部疼痛拒按2天

  现病史:病患于两天前(4月5日)假期回乡下清理淤泥,致左侧腰部扭伤疼痛。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左侧腰部轻微红肿,拒按,扭转困难。舌微红少苔。

  中医诊断:伤筋病(急性腰扭伤)

  辨证:受外力致足太阳经筋气血阻滞证(足太阳经、热、实证)

  治则:行气止痛,舒筋活血。

  针灸取穴:右脚委中、昆仑,左手后溪,攒竹,阿是穴。

  手法操作:

  1)在患者右脚委中、昆仑手法压按试探,并对比左脚同穴,右脚肿痛感更明显。同时左手后溪与较右手痛感明显。

  2)先就上述压痛点拨筋按摩各2-3分钟,患者起身感觉腰部疼痛有一定减缓。

  3)针刺委中、昆仑、后溪压痛点,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4)留针期间,以轻揉手法推拿腰部。

  5)起针后,患者下床走动,疼痛感已明显减轻(减轻60%)。

  6)为加强疗效,再针刺攒竹,留针15分钟,期间,让患者来回走动并适当扭动腰部。

  7)起针后,患者已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和扭动不适,只有用指关节用力压按患处有轻微疼痛。

  疗效:原病患预约3日后复诊,第3日回访,病患已痊愈,无任何不适,故未复诊。

  医嘱

网上报名
  • 姓名:
  • 电话:
  • 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