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具体介绍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信息工程 信息科学技术 软件工程 影视艺术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电气信息工程 计算机软件 电力工程与管理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元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毕业生具有集成电路在通信、信息、控制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开发能力,适合于通信、信息、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单位工作。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电子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零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 3.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r 主要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微型计算机原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理论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电子与电子学以及微电子学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语言和算法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20周。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信息工程 信息科学技术 软件工程 影视艺术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电气信息工程 计算机软件 电力工程与管理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能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进行软件规划、设计与开发及应用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等从事计算机软件规划、咨询、监理、生产、软件技术研发、以及软件应用系统维护等方面技术工作。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有关基础理论、建立从事软件工程方面工作的必要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包括计算理论基础、计算机系统及其硬软接口、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方法与工具等。通过四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知识和工作能力: 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 掌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说明的基本方法,具备软件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 3. 了解信息系统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技术方法和法规; 4. 具备进行软件系统规划、设计、咨询、软件测试与评估以及软件工程管理和系统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 5.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 6. 精通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较强专业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 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一般为四年,允许提前毕业和推迟毕业,具体按学校有关学分制管理条例执行。鼓励学生攻读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 最低毕业学分:162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修读要求 1. 全校公共课分为公共必修课(34个学分)和公共选修课(11个学分)。公共必修课34个学分必须全修。公共选修课应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中各选修4个学分,在社会科学类中修2个学分。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开设4-6个讲座,计1个公选课学分。 2. 学科基础课共计52个学分,包括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全修。 3. 专业必修课共计21个学分,要求学生全修。 4. 选修课学生必须修读不低于34个学分,其中限选课程模块为必选模块,不够部分的学分可在任选课模块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模块中选择。 5. “学科前沿讲座“为学科导引课程,以讲座形式分散安排在各个学期。 6. “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开设4-6个讲座,计1个公选课学分. 7. 本专业设置六门双语教学课程(课程方案表中课程名称前打*者),本专业不再单独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8. 课程计划表中课程名称前打☆者为综合设计类课程。 9. 专业技能与实践共计8个学分,学生可在课程结构比例表中自主选择课程设计内容或专业实习,如选择专业实习,则学生必须再选修至少2个课程设计。 五、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时数 占总学时的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的比例 全校公共课(45学分) 公共必修课 784 26.3% 34 21% 公共选修课 170 5.7% 11 6.8% 学科基础课(51学分) 大类基础课 558 18.7% 27 16.7% 专业基础课 490 16.4% 24 14.8% 专业必修课 353 12.9% 18 11.1% 专业选修课 578 20% 34 21% 专业实习或专业技能与实践课程 8周 8 4.9% 毕业论文(设计) 12周 6 3.7% 总计 2933/18周 100% 162 100% 六、 课程方案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数 学期、教学周数、周学时 备注 辅修:1 双专业:2 双学位:3 合 计 理 论 实 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18 周 6 周 全校 公共 课 必修 课 4400001 大学英语 16 352 352 5 5 5 5 3602001 大学体育 4 144 144 2 春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5.5 126 72 54 4-3春秋 2601021 思想品德修养 1 36 18 18 1-1 010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5 54 36 18 2-1 22000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36 36 2 2100058 法律基础 1 36 36 2 3106020 军事理论 2 2W 2W 小计 34 786 选修 课 自然科学类 2 34 2春秋 人文社会科学类 4 68 2春秋 艺术类 4 68 2春秋 就业指导课 1 4-6次讲座 小计 11 170 学科基础课 大类基础 2110202-1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1 16 16 1 2209306-7 高等数学(A) 9 204 204 0 6 6 2209312 线性代数 3 48 48 3 2209313 概率与数理统计 3 54 54 3 普通物理 5 144 108 36 4/1 2/1 2110202-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5 92 64 28 4/2 1 学科前沿讲座 1 0 分散春秋 小计 27 558 专业基础 2110307 电路与电子学 4 79 63 16 3.5/1 2110208 *数字电路 4 70 56 14 3.5/1 2110210 计算机组成原理 4 79 63 16 3.5/1 1 2110209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3 61 45 16 2.5/1 1 2110301 离散数学(I、II) 5 122 90 32 2.5/1 2.5/1 2110203 数据结构 4 79 63 16 3.5/1 1 小计 24 490 专业必修课 2110415 软件工程方法学 3 54 54 3 1 2110204 *操作系统 3 65 51 14 3/1 1 2110417 *计算机网络 3 65 51 14 3/1 1 2110206 *数据库系统原理 3 65 51 14 3/1 1 ☆软件管理工程 3 50 40 10 2.5/1 1 2111406 *算法设计与分析 3 65 51 14 2.5/1 3 小计 18 364 选修课 限选课程模块 2110205 编译原理 3 65 51 14 2.5/1 3 2110211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 54 40 14 2.5/1 软件工程项目测试与评估 3 48 32 16 4/2 1 ☆面向对象技术 3 61 45 16 2.5/1 2 软件设计模式 2 36 36 2 3 中间件技术 2 34 24 10 1.5/1 1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2 36 36 2 2 ☆软件设计案例分析与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34306432软件工程实践 2 42 32 10 4/2 1 2114404 计算机安全技术 3 48 48 6 2 2110427 计算机系统结构 3 48 48 6 3 ☆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 2 40 30 10 5/2 2 小计 28 512 任选课程模块 JAVA语言程序设计 2 38 24 14 1.5/1 2 可视化编程 2 36 36 2 2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3 50 40 10 5/1 3 大型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设计 3 46 32 14 4/2 1 数据仓库与决策支持技术 3 54 54 3 3 互联网原理与应用 2 36 36 2 2 网络协议与软件 3 62 48 14 3/1 电子商务导论 2 36 36 2 2 管理模型与方法概论 2 32 32 2 组合数学 2 36 36 2 计算方法 3 54 40 14 2.5/1 典型操作系统内核分析与设计 3 50 40 10 2.5/1 管理信息系统 3 62 48 14 3/1 2 网页制作技术与应用 2 36 36 2 小计 34 710 专业技能与实践 (6-10学分) 大型程序综合设计 2 1W 双专业、双学位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2 1W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2 1W 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 2 1W 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 2 1W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 2 1W 微机与接口课程设计 2 1W 小计 14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8 8W 8W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 6 12W 12W 23 七、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说明 本专业招收软件工程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学生。学生修读完所要求的课程学分,即可获得软件工程专业的辅修毕业证或第二专业毕业证或工学第二专业学士学位。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辅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计算机科学素养,具有一定自我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能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的第二专业人才。辅修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技术辅助主修专业从事专业科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应用等,并能一定程度适应于信息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或技术或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与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的双专业和双学位培养能系统地、较好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与系统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及项目管理人才。 2、 培养规格及教学安排 本专业辅修学生主要来源于我校或石牌六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生;辅修教育原则上二年,从第二学年开始到第三学年结束;在二年的辅修教育过程中,学生需按指定的课程指引修满不低于35学分,本专业辅修的先行课程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本专业的双专业、双学位学生的修读年限原则上为三年,从第二学年开始到第四学年结束;双专业学生需修满不低于55个学分,并且必须在专业课程计划的选修课程模块中完整修读选课指引所示的学分;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必须已经修读完双专业,双学位修读学生必须在双专业课程修读的基础上再加修10个学分。 本专业的双专业、双学位的先行(或平行)课程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电路与电子学基础等。 在专业教学课程计划中备注栏的“1” 标示为辅修专业课程,“2” 标示为本专业双专业修读课程,“3”标示为双学位修读课程。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