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玉成汽车职业学校: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
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办好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宣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成效,展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倡导技能文明,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为“技能成就未来”。这一主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生动阐释了职业技能与成长成才的关系。劳动者技能提升的过程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一技之长实现人生理想,服务国家发展,实现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技能成就未来”既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现实。
同时还要看到,职业教育与市场、产业紧密对接,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有利于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稳就业、保民生。职业教育关注特殊人群、特殊地区,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可靠途径,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实现人力资本积累、人人皆可成才的重要渠道。“技能成就未来”八个字看似简单,但实现不易。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对何为“一技”、何以“在手”和何能“一生无忧”的系统思考,就不可能深刻领会这一主题的真谛;在实践行动中,没有产教两端的密切配合、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社会各界的生态共建,再好的理念也难以变成现实。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设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金专业”;紧跟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金课程”;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为基础,积极开发体现行动知识和能力的“金教材”;建立起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聘用机制,锻造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精湛的“金师”;以真刀为标准改革实习实训,让学生到“看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斗”的地方去,通过“金实践”获得真本领。以“五金”建设为“小切口”,撬动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这段内容是一篇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文章,强调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产教融合、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以下是对该段内容的伪原创改写:
在当下这个时代,“一技在手”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技能”,必须是学生真正能够受益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我们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教育保障,确保学生学到的技能能够满足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一体两翼”的建设,紧密连接教育与产业,确保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能够紧密跟随产业的步伐。产业需要什么技能,我们就传授什么技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一来,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我们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利用国家重点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建立强大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探索和完善企业需求、学校供给和协调的三位一体运行模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劳动者的重要基地,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要以培育劳动者的技能为核心,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我们还要优化专业布局,以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为重点,并根据产业趋势和技术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我们还要变革教育教学方式,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跨界融合和创新能力。我们还需要全社会共同优化技能人才的发展环境,为他们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
为了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讲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故事,形成崇尚技能、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为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和社会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显示出对职业教育的空前重视。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平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